拾雅笔记

庄子智慧解读生命:人间之旅,探寻真我

发表时间: 2024-11-05 22:22

庄子智慧解读生命:人间之旅,探寻真我

据说,曾经不可一世的亚历山大大帝临死前,曾特意嘱咐手下,要设法把他的双手置于棺木之外,以此昭告世人,即使他征服了全世界,走的时候依旧两手空空。

那时的亚历山大不会想到,在他死后不久,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便分崩离析,他的母亲、妻子和儿女全被杀死……

类似的悲剧,不也发生在号称“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嬴政的身上吗?

“是非成败转头空”,这是人类历史的血泪教训,也是个人境遇的真实写照。

所以庄子一再告诫我们:停下来,停下来,往回走,往内走,去认清生命的本质,去追求人生真正的目标!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庄子著名文章《缮性》。

我们每个人从小就被教导,要努力拼搏,要创造价值,要追求成功。可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是什么?应该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到底怎样才算是成功呢?

我们当中那些努力过、也成功过的人,为什么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时时感到无价值,感到幻灭呢?

在庄子看来,人道的视角是有局限的,只有从天道的高度俯视人道,人生的诸多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而关键在于,我们对生命的本质是否有清晰的认知。

一旦错解了生命的本质,那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将是南辕北辙。

一、生命的本质

文章开篇说:

“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这段话,精炼概括了全文的主旨。

缮性,缮就是修。性有两种涵义,一是自性,二是习性。自性即无形无相的那个本体,亦即庄子笔下的“真君”“真宰”“生主”“大宗师”等;习性不离自性,也可以说是被‏扭曲的自性。

所谓“缮性”,就是修自身累劫的习气。“滑欲”,就是超越自身的欲望。

缮性、滑欲的目的,是“复其初,致其明”。这六个字,很好地诠释了老庄等得道者对于生命本质及人生目标的理解。

我们看《道德经》里堪称最经典的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老子说的“复归其根”,就是庄‎子说的“复其初”

老子说的“知常曰明”,就是庄子说的“致其明”

“复其初”“致其明”,就是回归自性,了悟那个万变不离其宗的本体,体认那个本无生灭、本自清净、本自具足的真我

可惜,只有极少数人能回归自性,大多数人的一辈子,都是跟着感觉走,把生命完全等同于自己的身心。当然这里的心,指的是被染污的本心,即“攀缘心”。

在得道者看来,身心幻垢,并非我们真实的生命。

如果我们困于身心之中,停留在“俗学”“俗思”的层面,那就是庄子所称的蔽蒙之民,即不了解生命本质的愚痴之人。

那么,如何看清生命的本质,如何回归自性呢?

二、如何回归自性?

回归自性的方法,庄子用八个字概括,叫以恬养知”、“以知养恬”

“知”就是见地,就是智慧;“恬”就是恬淡,就是静定。

以恬养知”,就是清心寡欲,让自己的心从扰动不安的状态中,逐渐静定下来,逐渐清除我执、人识等等障碍,智慧就能自然显现。

反过来,当你不断通过内观,以及经典或明师来获取智慧,越来越接近宇宙人生的实相,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这也有助于你的静定,此即“以知养恬”。

以恬养知”、“以知养恬”,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定慧双修”。‫

庄子说“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当一个人定慧双修,功夫日深,就能“莫之为而常自然”,不需要任何造作,道德自然而然地从他的自性中流出,理事圆融,心无挂碍,从而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然而,一般人走向了相反的道路,即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我们不知自性为何物,在攀缘心的驱使下,建立起二元对立的狭隘观念,完全背离了道德,于是乎,世与道交相丧也。大道日渐衰微,得道的人也越来越少,而少数得道者迫于时势,也只能选择成为隐士,我们应该还记得庄子在《天地》一文说的那段话吧:

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乎!

其实,造成“天下惑”的原因,归根究底,是人们普遍错解了生命的本质,导致人生目标出现偏差,南辕北辙。

换句话说,我们对“成功”的理解错得离谱,这正是亚历山大大帝临死才明白过来的道理。

那么在庄子看来,人生在世,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呢?

三、真正的成功

今人所说的“成功”,在庄子笔下称为“得志”。庄子说:

“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乐全之谓得志。”

所谓小行、小识,就人类社会而言,是普遍局限于有形有相的世界,一味追求表面的繁荣,而背离了无为的天道。就个人而言,则是局限于身心欲望的满足,或者是心外求道,偏离了生命的本质。

面对这种“天下惑”的局面,庄子给出的建议是“正己”,以及“乐全之”。


“正己”,就是回归自性,也就是开篇提到的“复其初”“致其明”。

在庄子看来,一个人是否“得志”,首要的不是看他世俗意义上的成就大小,而是看他能否回归自性、保全自性。

什么叫“乐全之”呢?我们回顾一下《德充符》这篇文章,里边有个“叔山无趾踵见仲尼‫”的寓言。

受过刖刑的叔山无趾,有一天用脚跟行走去见孔子,孔子说:你从前犯下大错,被砍掉了双脚,现在找我,哪里来得及呢?

叔山无趾说:是的,我从前因为无知莽撞,失去了双脚,但我今天来,是因为我还有比双脚更重要的东西,希望能保全。

孔子一听就知道,这是位有道者,赶紧表示是自己太浅陋,把他迎了进去。

“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在叔山无趾看来,这个残疾的“假我”不足挂怀,更重要的,是保全内在的那个“真我”。

同样是在《德充符》中,庄子还写了一个叫王骀的智者,他也失去了一条腿,可是他“视丧其足犹遗土也”,丢了条腿,就像丢了块泥巴一样,这样的精神境界,又有几人能够真正领会呢?

其实庄子想告诉我们的是,回归自性、保全自性,掌控自己的命运,超越生命的轮转,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一个回归自性的人,表面看上去也许很普通,但他们有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庄子在这里说的五个字,叫“无以益其乐”

当你有一天回归自性,你会发现,世间的种种名利、种种享乐,于你而言,早已不值一提了。

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可以从历史上找出两个对照组,来看看什么叫“无以益其乐”。

四、历史的借鉴

第一组,是孔子的两大杰出弟子:子贡和颜回

子贡是春秋时代的大商人,擅长政治、外交,学问、品德也很好,当时就有人认为,子贡实际上已超过孔子。但子贡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远不如老师孔子,也比不上同学颜回。

颜回这个人,一生无官无职,穷困潦倒,活到30多岁就去世了。

如果用世俗的眼光看,子贡远比颜回成功,但从道的层面看,情况刚好相反。子贡无疑是孔子最优秀的弟子之一,但颜回却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也只有他,才配得上“复圣”二字。

孔子称赞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后世儒家在教导子弟时,经常让他们参悟的一个话题,就叫“孔颜之乐”。那什么是“孔颜之乐”呢?大家不妨结合庄子说的“无以益其乐”,自己参悟一下。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第二组,是庄子本人和他的老朋友惠子。

惠子名施,他当过魏国宰相,政治上是一把好手,他的学问、辩才也极好,和公孙龙并称名家宗师。惠子强到什么地步呢?史载,当时的魏惠王,竟提出要让位于他,姑且不论这是否出于真心,从中也可看出惠子的实力。而惠子最后的失势,也只是败给了一生的劲敌——张仪。总的来说,惠子的一生,称得上是“得志”的一生。

而庄子有什么呢?他的现实身份,不过是宋国的一名漆园吏,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当时来说,名气也并不大。但在精神世界里,庄子无比富足,因为他修道、得道,将自己彻底融入了天地万物之中,真正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下期要讲的《秋水》一文,庄子与惠子在濠梁辩论的“鱼之乐”,正是这种精神境界的体现。

对于庄子来说,他已经不需要用世间的名利情来装点自己,让自己感觉更快乐了,这就是所谓的“无以益其乐”。

庄子说,世人所追逐的名利情,其本质如果要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寄”,也就是暂时拥有。这种暂时拥有的东西,“其来不可御,其去不可止”,就像镜花水月一般,看得见,取不得,最终无一例外,全部是要失去的。

但世人却在名利情中乐此不疲,劳碌一生,最后还是两手空空,这就是没有体认生命的本质,选择了错误的目标。

人生唯一有价值的目标,是回归自性,回归那个真正的你,哪怕有一天地球毁灭,我们的自性也还在,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这正是在《养生主》一文的末尾,庄子用“薪尽火传”向我们传递的真相,可惜,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

所以庄子最后总结说:“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我们在身心和外物的执着中迷失了自己,在世间成败得失的计较中背离了自性,成为活在颠倒梦想之中的所谓“倒置之民”。

但现在庄子让我们知道了,生命的本质是本自具足的自性,人生的目标是“复其初”“致其明”,方法是“知与恬交相养”,也就是定慧双修,最后“莫之为而常自然”,活在一种“无以益其乐”的境界里。这个时候,生命就是清净本身,就是快乐本身,生命不受外境和身心的任何影响。这,才是真正的你。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蝉大侠经典导读,让经典更好读,咱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