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17 15:21
蜀汉灭亡时有多可怜?你看刘禅的7个儿子和2个女儿,都是啥结局?
世人皆知刘备托孤于诸葛亮,临终前说出"若阿斗不才,君可自取"的千古名言。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刘禅,竟然有着九个子女。他们的命运,竟与整个蜀汉王朝一样坎坷。有的惨死乱军,有的投降保全性命,更有甚者,在西晋之乱中惨遭屠戮。而最令人唏嘘的,莫过于那两位公主的结局。一个失夫无依,另一个惨遭灭门。这些蜀汉遗族,他们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为何会有如此悲惨的结局?而他们的父亲刘禅,在乐不思蜀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一、蜀汉的末路
建兴元年(223年),刘备在永安宫驾崩。此时的蜀汉,虽已建国两年,却仍处于初创阶段。诸葛亮临危受命,开始了他著名的"治蜀"之路。为解决蜀中兵源不足的问题,诸葉亮推行屯田政策,在汉中、巴西等地设立军屯。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军需供给,还为日后北伐积累了物资基础。
同时,诸葛亮对蜀中官制进行了大规模改革。他设立录事府,专门负责文书往来;设立功曹,掌管人事任免;增设佐史,协助地方行政。这些措施使得蜀汉的政务运转更加高效。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还在成都设立了著名的"成都府学",为蜀汉培养了大批人才。
然而,诸葛亮的北伐却屡屡受挫。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葡亮在五丈原病逝。临终前,他向后主推荐了蒋琬、费祎等人继任丞相。蒋琬主政期间,继续推行诸葛亮的政策,使蜀汉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发展。
但随着蒋琬的去世,蜀汉的政治生态开始发生微妙变化。费祎接任丞相后,重用宦官黄皓。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人事变动,实际上为蜀汉的衰落埋下了伏笔。黄皓擅长投机钻营,逐渐得到刘禅的宠信。他经常在刘禅面前进谗言,使得朝廷内外对立加剧。
延熙十二年(249年),费祎被刺杀身亡。此事至今仍是一个历史谜团。有史料记载,费祎死前曾多次弹劾黄皓,而黄皓却在费祎死后地位更显。这一事件,标志着蜀汉政治开始走向混乱。
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军权的分散。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事业,但他的用兵策略与朝中主和派发生激烈冲突。特别是在钟会入蜀前夕,姜维与镇守汉中的胡济、王含等将领间的矛盾更是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延熙二十年(257年),蜀汉发生严重旱灾。加之连年征战,国库空虚,民生凋敝。一些地方官员甚至私自克扣军饷,导致军心不稳。而此时的朝廷,却沉湎于宫廷享乐,对这些危机视而不见。
就在蜀汉内部矛盾日益尖锐之时,魏国的司马昭已经开始筹划灭蜀之战。他派遣钟会、邓艾分道伐蜀,而此时的蜀汉朝廷,却还沉浸在虚假的安全感中。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最终导致蜀汉在短短数月间土崩瓦解。
二、刘禅的七个儿子
在刘禅众多子嗣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太子刘璿。景耀六年(263年),当魏国大军压境时,刘璿曾力主死守成都。他多次上书建议增强城防,并请求亲自率军出战。然而,这些建议都被刘禅所拒绝。当成都城投降后,刘璿被迫随父亲北上洛阳。抵达洛阳后,魏国以归降之礼待之,封其为安乐县公。然而好景不长,泰始七年(271年),刘璿因牵涉谋反案被下狱,最终郁郁而终。
次子刘琮的命运则更为悲惨。蜀汉灭亡前,刘琮被派往汉中督军。当邓艾军突袭成都时,刘琮正准备回援,却在半路得知国都已陷。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刘琮率部投降魏将胡济。降魏后,刘琮被封为阆中侯,但其地位远不如其兄刘璿。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因猜忌汉室后裔,将刘琮降为庶人。
三子刘瑶的经历颇具戏剧性。他曾任永安太守,负责守卫巴蜀南部要塞。蜀汉灭亡时,刘瑶率部死守永安,誓与城池共存亡。然而,当得知刘禅已降后,守军士气大跌。最终,刘瑶被部下劝降,投降魏将邓艾。降魏后,他被封为关内侯,但很快就被贬为平民。
四子刘璩的命运相对平静。蜀汉末年,他担任永昌太守,驻守云南边陲。由于地处偏远,当成都沦陷时,消息传到永昌已是数月之后。刘璩最终选择归降,被魏国封为都亭侯。不过,他很快就被剥夺爵位,沦为平民。
五子刘璥的记载较少。据《三国志》记载,他曾任建宁太守。蜀汉灭亡时,他正在成都,随父亲一同投降。降魏后被封为亭侯,但不久就被贬为庶人。泰始年间,他因卷入兄长刘璿的谋反案,被流放到边远地区。
六子刘玄的结局最为凄惨。他原本担任永宁太守,负责守卫川西要地。蜀汉灭亡时,他率军抵抗魏军,在激战中身负重伤。虽然最终投降,但因伤势过重,不久后便病逝。
七子刘玹年纪最小,蜀汉灭亡时尚未成年。随父北上洛阳后,被封为亭侯。然而好景不长,他很快就被贬为平民。泰始年间,刘玹因牵连兄长刘璿案,被流放辽东。在流放途中,刘玹不堪路途劳苦,客死他乡。
这些蜀汉皇子的命运,与魏晋之际的政治变迁密切相关。司马氏篡魏后,为了巩固统治,对前朝宗室采取了严厉的打压政策。加之当时社会动荡,宗室成员往往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刘禅的这些子嗣,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客死他乡,有的郁郁而终,有的被迫流放。他们的遭遇,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折射出那个动荡年代的历史缩影。
三、刘禅的两个女儿
在蜀汉历史上,关于刘禅的两个女儿的记载虽然不如其七个儿子详细,但她们的命运同样令人唏嘘。这两位公主,分别是广汉公主和安阳公主,她们的人生轨迹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色彩。
广汉公主是刘禅的长女,生于建兴初年。她自小在成都长大,受到宫廷教育。延熙五年(242年),刘禅为加强与蜀中世家大族的联系,将广汉公主许配给了益州名门望族张氏的子弟张达。张达是蜀汉名将张翼之子,时任益州别驾。这门婚事不仅是政治联姻的需要,也体现了蜀汉朝廷对地方势力的笼络策略。
婚后,广汉公主与张达居住在成都,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然而,这种平静在蜀汉灭亡时戛然而止。当钟会、邓艾率军攻入成都时,张达正在前线作战。在得知朝廷投降的消息后,张达在军中自刎。广汉公主顿时成为孤寡,被迫随父亲前往洛阳。
在洛阳期间,广汉公主的处境十分艰难。按照当时的制度,她虽然保留了公主的称号,但实际上已经沦为降臣之女。泰始年间,当其兄长刘璿牵涉谋反案时,广汉公主也受到牵连。她被剥夺了公主封号,贬为庶人,最终郁郁而终。
安阳公主是刘禅的次女,比广汉公主小几岁。延熙十年(247年),安阳公主被许配给蜀汉大将李严的儿子李球。李严曾任蜀汉大将军,在蜀汉政坛上位高权重。这门婚事同样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是刘禅为了平衡朝中势力而做出的安排。
然而,李氏家族的命运急转直下。李严因与姜维在军事方针上存在分歧,逐渐失去刘禅的信任。延熙十三年(250年),李严被免去所有职务,被贬为庶人。这一变故直接影响到安阳公主的生活。虽然她仍保持着公主的身份,但家族的没落使她在宫廷中的地位大不如前。
蜀汉灭亡后,安阳公主随夫家迁居洛阳。李球在洛阳期间屡次试图恢复家族声望,却适得其反。泰始三年(267年),李球因牵涉一起政治案件被处死。安阳公主顿时成为寡妇,境遇更加凄凉。
更为不幸的是,咸宁年间(275-280年),安阳公主一家卷入了一场宫廷政变。李氏家族的剩余成员被指控参与谋反,最终全族遭到诛杀。安阳公主作为李氏家族的成员,也未能幸免于难。她在洛阳市场被公开处决,成为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又一个牺牲品。
这两位公主的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魏晋之际政局的残酷。她们的命运,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缩影。从显赫一时的蜀汉公主,到亡国后的降臣之女,再到最后的凄凉结局,她们的人生轨迹清晰地勾勒出了三国末年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动荡与无常。
四、投降魏国后的待遇
景耀六年(263年)十一月,刘禅率众投降魏国后,其政治地位与生活待遇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转变过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投降初期,魏国对刘禅采取了优待政策。魏帝曹奂下令在洛阳东都为刘禅修建专门的府邸,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府中设有专门的侍从人员,由魏国朝廷派遣。同时,魏国还允许刘禅保留部分蜀汉旧臣,如董厥、郤正等人继续在其身边供职。
魏国朝廷更在物质待遇上给予刘禅优厚补贴。每月定期供应粮食、布帛、金银等物资,数量相当可观。据《魏氏春秋》记载,仅刘禅府上的月俸就达到上等米五百石、绢帛二百匹。此外,逢年过节,魏国朝廷还会赐予额外的赏赐,包括珍贵的玉器、字画等。
投降中期,即魏元帝曹奂执政时期,刘禅的待遇开始出现微妙变化。虽然表面上仍维持着优待政策,但实际上各项供给都有所削减。原本的月俸逐渐减少,赏赐也不如从前丰厚。同时,魏国开始限制刘禅的活动范围,其出行必须事先报备,且需有专人随行监视。
这一时期,刘禅府中的蜀汉旧臣也逐渐被调离。最初跟随他北上的近百名蜀汉官员,到这时只剩下寥寥数人。魏国朝廷改派本国官员担任刘禅府中要职,实际上加强了对他的控制。
到了晚期,即司马氏掌权后,刘禅的处境更加艰难。泰始元年(265年),司马炎篡魏称帝,建立晋朝。新朝廷对前朝宗室采取打压政策,刘禅的待遇再次下降。其府邸规模被大幅缩减,侍从人员裁减过半。原本的优厚供给也被取消,改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泰始七年(271年),当刘禅的长子刘璿牵涉谋反案时,晋朝廷对刘禅采取了更为严厉的监控措施。其居所被迁至城外偏僻处,活动范围进一步受限。府中所有人员都被换成晋朝廷派来的官员,实际上处于软禁状态。
这一时期,刘禅虽然保留了开府仪同三司的虚衔,但已经完全失去了实际权力。每月的俸禄仅够维持基本生活,甚至连参加朝廷重要活动的资格都被取消。他只能在府中度日,与外界几乎完全隔绝。
到泰始九年(273年),刘禅在洛阳病逝。按照规定,他被追赠为齐公,但葬礼规格却远逊于其投降初期的待遇。其墓地选在洛阳城外的偏僻之处,丧事也从简处理,仅限近亲参加。这与他最初投降时"以客礼待之"的承诺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待遇的变化过程,清晰地反映了魏晋之际的政治变迁。从优待到约束,从礼遇到防范,最终到实际软禁,体现了统治者对前朝遗族的态度转变。而这种转变,也直接影响着刘禅在洛阳最后十年的生活状况。
五、刘禅在洛阳的最后十年
投降魏国后,刘禅在洛阳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十年。这段时期,从景耀六年(263年)底到泰始九年(273年),见证了他从蜀汉皇帝到亡国之君的身份转变过程。
初到洛阳时,刘禅居住在东都城内专门修建的府邸中。府邸位于洛水之南,靠近宫城,占地数十亩。院内亭台楼阁俱全,还特意营造了resembling成都府的园林景致。每日清晨,魏国朝廷派来的官员会向他汇报当日事务,保持着一定的礼节规格。
在景元元年(264年),魏国朝廷为安抚刘禅,特许他在节庆之日参加朝廷举办的宴会。在这些场合中,刘禅按照开府仪同三司的规格就座,位列群臣之上。同时,魏国也允许部分随他北上的蜀汉旧臣继续供职于其府中。其中最著名的是董厥,一直担任刘禅的主要幕僚。
然而到了泰始元年(265年),随着司马氏代魏建立晋朝,刘禅的处境开始显著恶化。新朝廷对前朝遗族采取了更为严格的管控政策。刘禅的活动范围被进一步限制,除非得到特别许可,否则不得离开府邸。原本在节日可以参加的朝廷宴会,也被取消了参与资格。
泰始三年(267年),一场意外事件让刘禅的处境雪上加霜。其幕僚董厥因故被牵连入狱,最终病死狱中。这之后,晋朝廷派来的官员全面接管了刘禅府中事务。他的日常起居、会客、书信往来都被严密监控。就连府中的园林,也不再允许随意游览。
泰始五年(269年),刘禅的长子刘璿因不满处境,与部分蜀汉遗民密谋起事。虽然计划未及实施就被发现,但这一事件导致晋朝廷对刘氏一族的防范更加严密。刘禅的居所被迁至城外一处偏僻宅院,实际上处于软禁状态。
在最后几年里,刘禅的生活更加清苦。府中的侍从人员大量裁减,月俸也降到最低标准。每日只能在院内踱步,与外界的联系被完全切断。晋朝廷派来的官员虽然仍以礼相待,但实际上已经成为监视者。
泰始七年(271年),刘璿案再起波澜。一些与刘璿有关联的人员被牵连入狱,连带刘禅的处境也更加艰难。其府中的最后几名蜀汉旧臣也被调离,改由晋朝廷直接派员管理一切事务。
到泰始九年(273年)春,刘禅在这种孤寂的环境中病逝,终年六十五岁。按照规定,晋朝廷为他举行了规格有限的葬礼,追赠齐公之号。葬礼由太常寺主持,仅有少数亲族参加。其墓地选在洛阳城外的邙山之阳,远离显要人物的墓区。
刘禅在洛阳的最后十年,经历了从优待到约束,从礼遇到防范,最终到实际软禁的过程。这期间,他的生活圈子不断缩小,社交范围逐渐萎缩,最终在近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其府邸中的园林逐渐荒废,曾经模仿成都景致的亭台楼阁也在岁月中慢慢倾圮,最终与这位末代蜀主的命运一同,化为了洛阳城中的一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