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雅笔记

独家揭秘国家公祭鼎与青铜大鼎的前世今生

发表时间: 2024-10-26 06:55

独家揭秘国家公祭鼎与青铜大鼎的前世今生

国家公祭鼎以它为原型

等比例放大铸造而成

三个看点带你认识铸客大鼎

01

国家公祭鼎的原型

铸客大鼎重达400公斤

2014年12月13日

我国首个国家公祭日

为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

国家公祭鼎在这一天永久设立

这件铸客大鼎便是

国家公祭鼎的原型

铸客大鼎,高113cm

重达400公斤

相当于6个成年男子的体重

国家公祭鼎

⁩将铸客大鼎等比例放大铸造而成

国家公祭鼎,高1.65米

重达2014公斤

02

祈求安邦定国的重器

“安邦”却是楚人“最后的倔强”

铸客大鼎

不仅体量巨大,而且细节拉满

圆口,鼓腹,双耳,三蹄足

鼓腹上一周突起的圆箍模印羽翅纹

双耳和颈部外壁模印变体鸟首几何纹

足的根部高浮雕兽首

细节处彰显了力量与气势的完美结合

鼎上的多处铭文

让它更具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①⁦前足足根和左腹下外壁各刻

“安邦”二字↓

可见这件大鼎是

宗庙祭祀时

祈求安邦定国的重器

②鼎口的平沿处刻有

12字铭文↓

铸客为集腏(zhuì)、伸腏、睘(huán)腋(yè)腏为之。

大意为:

铸客为王室主管祭祀各部门铸造的鼎

有学者推测“铸客”指的是

从其它诸侯国请来的工匠,而非本国工匠

这说明战国时期的工匠身份比较自由

春秋战国时期

江淮地区是大国必争之地⁨

各种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

最具影响力的便是楚文化

(注释:楚文化对后世汉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汉代承接了楚文化的许多元素和气质。)

安徽寿县是楚国最后的都城

铸客大鼎铸造时

楚国已从称霸一时的超级大国变成强弩之末

但大鼎上的“安邦”二字

仍可见楚国拔山盖世的雄心壮志和愿景

这或许就是楚人“最后的倔强”吧

03

在颠沛流离中见证历史

“安邦”的内涵,历久弥新

铸客大鼎出土于

安徽李三孤堆楚‏王墓

铸客大鼎和墓中出土的其他文物

在一段段颠沛流离的经历中

见证了国家生死存亡的历史

迁徙历程:安徽寿县→安徽安庆→重庆→四川乐山→江苏南京→安徽芜湖→安徽合肥

1933年

李三孤堆楚王墓文物被大规模盗掘

收缴后暂存于寿县⁢

于1934年被运至当时的安徽省会安庆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这批楚器曾随故宫博物院文物一起南迁

先后暂存重庆、四川乐山等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

又被存放于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

1948年11月

南⁨京国民政府着手将其运往台湾

时任安徽省文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李则纲先生

前往南京筹划将其抢运回皖

此后

这批楚器先后安全运至安徽芜湖、合肥

1955年

历经沧桑的铸客大鼎伤痕累累

安徽省؜博物馆聘请专家予以修复

(注释:安徽省博物馆于2010年改为安徽博物院。)

如今

铸客大鼎能安然于展厅里

背后是无数爱国人士的无私奉献

国家公祭鼎

之所以选择铸客大鼎作为原型

也正
是因为

铸客大鼎在抗战时期的颠沛流离

见证了

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最适合

公祭鼎所要表达的内涵

“铭记历史、警示未来”

此时

静静地陈列在展厅的铸客大鼎

向世人展示着

中华文化的传承赓续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跨越千年,历久弥新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武慧锋 文案丨王丹妮 视觉丨林琦 技术丨汤沛 审校丨刘福生 统筹丨刘莹 戴广宇 特别鸣谢丨安徽博物院 总台安徽总站 中国文物报 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