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雅笔记

二战特殊时代下的女性力量:德国集中营女辅助人员的幕后故事

发表时间: 2024-10-17 14:21

二战特殊时代下的女性力量:德国集中营女辅助人员的幕后故事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心飞扬

编辑|t


引言

四十年代,令人闻风丧胆的纳粹集中营里有一群特殊的妇女。她们不是军人,却身着制服;她们不是医生,却管理着“病人”;她们不是士兵,却负责着成千上万人的生死。

为什么如此矛盾?今天就来揭秘这些女人背后的故事,看看到底是被洗脑的无辜者,还是心知肚明的帮凶?

纳粹的“巾帼英雄”?—女辅助人员的招募和训练

1939年,随着战争机器的发动,德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维持它的运转。然而现实是,适龄的男人们纷纷上了前线,留在后方的不是老弱,就是病残,难以承担发展经济、支持前方的重任。

这时,高层灵机一动:“女人,不是也可以用吗?”毕竟,女人的手同样能打字、传讯、整理资料,甚至,她们可以做得更快、更好。

只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自己和灌输给民众的思想都是“女人就应该为家庭服务”,政府也一直通过政策“劝退”就业女性,想方设法让她们回归家庭。所以,让女性从“家庭”再到“社会”对高层和民众来说都是需要时间才能接受的事情。

但显然时间不等人,战线越来越长战场越来越大,人手短缺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无奈之下,政府开始广泛招募女性,尤其是那些出身比较好、学识也不错的女性。

同时年龄也限制,太小的不行无法做事,太大的也不行体力跟不上;而到了后期,更是强制性要求凡是17到25岁的女性,只要是未婚不管愿意不愿意都得去服务,时间最短是一年。

女辅助人员中大多数是十八九岁的年轻女性,许多人是在广告的诱惑下加入的。那广告可好看了,背后还附上了精美的制服、光鲜的生活和英雄式的尊重待遇;口号也很激昂“为胜利贡献力量”。

然而,她们的身份却很尴尬:不被政府认可“军人”,从事的工作却又与战争相关很难说是平民。

培训营地里,她们并没有学到如何使用武器,而是接受了诸如打字、编码等“技术训练”。当然,训练也不是没有一丝“惊悚”,她们必须接受消灭犹太人的思想洗脑。

从宣传片到课堂讲座,反复强调犹太人是国家的“毒瘤”。这种潜移默化的洗脑,让这些年轻女孩逐渐失去了道德上的敏感。

安娜就是其中一员。她原本只是柏林一个普通家庭的女儿,出于对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憧憬,报名参加了这项所谓的“光荣事业”。

穿上那身灰绿色的制服,她看上去和街头的普通人没什么区别,只有肩膀上的徽章才能提醒人们,她不是普通的平民。训练结束后,安娜被分配到集中营工作,成为行政系统的一部分。

新来的“工作伙伴”

刚到集中营的第一天,安娜内心充满了紧张和好奇。她手里握着一张入营通知书,头顶是阴沉沉的天空,远处传来隐约的铁轨声。

她的同伴,一个叫艾尔莎的女孩,比她更早几天到这里工作,带着她熟悉环境。“这里可不是度假村,”艾尔莎似乎有意无意地提醒道,“别太好奇,知道的越少,越好。”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气氛。她们走进营地的办公室,几张破旧的办公桌摆放在角落,墙上挂着希特勒的巨幅画像。

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主管正冷眼打量她们,手中握着一叠文件。安娜打量着这些文件,想象不出这座营地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艾尔莎的低语还在她耳边回荡:“别多问,按规矩办事就好。”

背后的黑暗:她们真的不知道吗?

安娜的工作,主要是整理囚犯的登记资料。这些囚犯名单长得让人咋舌,姓名、国籍、性别、出生日期,以及一列特殊的标记——“处理”。

这些“处理”的人,不是被送去劳役就是被直接送上“特别列车”。这列火车最终驶向哪儿?安娜并不知道,或者她选择不去知道。

很多时候,这些女辅助人员并不直接参与暴行,但她们难道真的对集中营中发生的一切视而不见?

有证据表明,许多女辅助人员实际上对集中营的恐怖情况心知肚明。她们虽然不像那些残暴的男性看守那样亲手施暴,但她们的沉默和冷漠无疑是另一种形式的参与。

集中营里囚犯的惨状,偶尔还是会让安娜感到不安。某天,几个身穿囚服的瘦弱女子被押解到营区,队列不整,脚步踉跄。

有一个女孩甚至在路中央摔倒了,挣扎着想要爬起来。旁边的看守冷笑一声,走过去踢了一脚,倒下的囚犯再也没能起来。

在办公室窗户旁,安娜手中的打字机键盘响个不停,但她的心却停顿了片刻。她不敢抬头多看,只能默默祈祷这段恐怖的场景赶快结束。

但真的没关系吗?在日复一日的记录、分类和登记工作中,安娜逐渐麻木,眼前的一切仿佛只是一组数据、一堆文件。她和其他女辅助人员一样,继续着她们的“份内工作”。

“无辜的参与者”——战后的审判和辩解

战争结束后,幸存者们讲述了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而参与其中的女辅助人员们也被审判席召唤。

有人声称,自己只是做一些行政工作,和残暴行为无关。比如安娜,声泪俱下:“我是为了工作去的,我什么都没做过!我甚至没见过任何暴行!”

可事实却不那么简单。作为一名负责囚犯名单的文员,她的手指触碰过无数即将送往死亡的人的名字,每一次输入的数据都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终结。

对于这些人,社会舆论一直存在争议。她们是纳粹暴行的帮凶,还是被纳粹制度利用的牺牲品?很多人认为,她们虽然没有直接实施暴力,但她们的沉默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犯罪。

审判中,许多人被判处了不同程度的刑罚,“你或许没有直接拿枪杀人,但你做的每一份工作都是参与的罪证。”然而也有一些人依靠战争中的“模糊地带”逃脱了惩罚。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章,而在这其中,那些表面上看似平凡无害的角色,实际上可能是推动暴行的无形之手。

历史不应忘记这些曾经默默无闻的女辅助人员,她们的故事提醒我们,在面对邪恶时,每一个看似微小的决定,都可能对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

德媒揭秘纳粹女兵:二战后期沦为“军官的床垫”.新华网.2015-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