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雅笔记

佛教修行路上的“半路出家”:一种常见现象?

发表时间: 2024-11-03 06:56

佛教修行路上的“半路出家”:一种常见现象?


”半路出家“是一汉语成语,意思是指成年后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后来比喻中途改行从事某种非本行的工作 。其实,这一成语的真正渊源在古印度,来自佛​教的一个典故。

公元前6世纪,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有一王子叫乔达摩·悉达多,作为王位继承人,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正规教育。但是,悉达多太子并没有按照父母的愿望成长。王子是一个非常善于思索的人,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使他困惑,不合理的种姓制度使他不满,人世间的生老病死使他苦恼。悉达多太子终日忧愁烦闷,渐渐萌发了出家修行以寻求解脱的念头⁡‫。

国王觉察出悉达多太子的想法以后极为担心,想尽一切办法打消儿子的出家之念。他为悉达多太子提供了尽可能舒适的生活条件,还给他娶来邻国的耶输陀罗公主为妻,并且在他的住处安置了许多年轻貌美的女子。然而,悉达多太子并没有因此而沉迷陶醉。他难以摆脱烦恼与忧郁,越来越感到人生如幻、世事无常。耶输陀罗公主生子以后,悉达多给自己的儿子起名罗睺罗᠎(罗睺罗意为覆障),并自叹儿子的出世使自己身上又添加了一重障碍,足以表现出他对人生的感叹。

终于,在公元前536年一个寂静的深夜,悉达多太子骑着一匹白马离开了王城,来到一片树林里,脱下太子的华丽服装,换上黑色的粗布衣裳,按照古印度修行者的习俗剃去了头发和胡须,开始了出家人的生活。这一年,他29岁。出家是当时沙门系统的一种传统,即离开家庭、剃去须发、到人迹罕至的山林里面修行,以肉体的苦换取灵魂的欢乐和解脱。这种传统被释迦牟尼沿袭,后来‭成为佛教徒最重要的修行⁡方法。

佛教认为,世俗家庭只能给人带来烦恼,只有离开家庭净心修行才能摆脱世俗的垢染和拖累。正如《释氏要览؜》里面所说的:“家者是烦恼因缘,出家者谓灭垢累。”其实,道教的全真派、基督教的隐修士也都是讲究出家的,只是由于佛教在汉地的影响比较大,“出家”几乎成了佛教的专用语。

佛教所说的“出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幼年就离开家庭,削发受“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坐高广大床、不著花鬉、‎不歌舞视听、不蓄金银、不非时食),先在寺庵里面作“沙弥”或“沙弥尼”,成年以后再受“具足戒”(内容全面的戒条),成为正式僧尼,叫作“自幼出家”。另外一种是成年以后已经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后才离开家庭,走入空门,削发为僧,接受“具足戒”作正式比丘或比丘尼,人们把这类人称作“半路出家”。释迦牟尼的儿子罗睺罗15岁时追随父亲出家,他是第一个“自幼出家”的佛教沙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