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16 15:41
夜深人静,劳累一天的人们沉浸在梦乡中。然而,有些人却在睡梦中被突然的喘息、剧烈的心悸或者莫名的咳嗽惊醒。这些看似寻常的睡眠中断,真的只是普通疲劳的反应吗?
近年来,医学界和中医理论都指出,睡眠中的某些异常现象,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心血管健康警报。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些现象背后的秘密,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提供更多保障。
中医认为,睡眠是“养血气、调阴阳”的关键时刻。
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言:“卧则血归于肝”,睡眠的质量不仅关乎身体恢复,更是血液运行平稳的保障。
当夜间出现异常状况时,说明人体的气血运行或五脏六腑的功能出现了紊乱。这种紊乱往往和心血管疾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夜间频繁咳嗽并非总是肺部疾病的“专利”。中医讲究“肺为心之合”,心脏功能的失调,特别是左心功能衰竭,常常通过肺部反应表现出来。
夜间躺下时,心脏无法有效泵出血液,肺部的血液循环也会随之受阻,导致肺泡充血,引发咳嗽。这种咳嗽在中医看来是“心肺同病”的体现,病因在心,症状在肺。
患者可能会发现,坐起后咳嗽有所缓解,这是因为坐位可减轻心脏负担,改善血液循环。如果咳嗽还伴随粉红色泡沫痰,则是心衰的进一步信号,需立即寻求医治。
除了咳嗽,夜间的呼吸困难也不能掉以轻心。很多人会以为,呼吸不畅可能是房间空气不流通或鼻炎作祟,但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
中医将这种现象归结为“肺气不宣,心阳不足”。
在睡眠中,如果患者出现胸闷或喘憋,需要坐起才能缓解,可能是心气虚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使肺部“失养”。这不仅是心肺失衡的表现,也可能暗示心脏已经处于过劳状态。
现代医学称之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在中医看来,这种症状不仅仅是单一脏腑的问题,而是气血在全身运行受阻的结果。
再看那些手脚冰凉的情况。冬天,人们常常把四肢冰冷归结于天气寒冷,但如果即使在温暖的环境下手脚仍然冰凉,就需要注意了。
在中医的视角中,四肢末端的温暖与否,取决于气血的通达与否。心脏作为“血脉之主”,负责推动血液至全身。一旦心气虚弱,血液运行乏力,手脚自然会成为最先感知变化的地方。
尤其是那些本就有高血压或冠心病的患者,血管弹性下降,血流速度减慢,四肢冰凉就是血液循环不畅的明显提示。
除了这些“冷”的症状,频繁被惊醒则显得更加复杂。很多人夜里睡得不踏实,常常在深夜突然醒来,并伴有心慌或气短。这种现象往往是心神不宁的表现,中医称之为“心阳不足,肾不纳气”。
心阳不足会导致心脏无法正常泵血,而肾气虚弱则会加重这种供血不足的状况,使得患者在睡眠中感到“气不够用”。醒来后的心悸与胸闷,进一步揭示了心血管功能的隐患。
此外,入睡时身体突然“猛抖一下”,很多人觉得是睡姿不对或者疲劳过度,其实在中医看来,这种现象与肝肾两脏关系密切。
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时,筋脉失养,就会导致身体在放松状态下出现“抽动”。如果这种现象频繁发生,并伴有头晕或心悸,则可能暗示更深层次的气血不足或心血管问题。特别是那些本身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的人群,更需要警惕这种看似无害的“抖动”。
如何应对这些看似细微却暗藏危机的信号呢?
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首先要做到的是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让气血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我调节。
其次,可以通过饮食来调养心脏和气血。例如,多吃具有补气养血功效的食物,如红枣、桂圆、山药、莲子等,减少辛辣、油腻的食物摄入,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适当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但需要注意强度和节奏。中医提倡“动则生阳”,但过度运动反而会损耗气血。
因此,快步走、八段锦等中等强度的运动,是中老年人保护心血管的优质选择。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运动需要结合自身状况,由专业医生制定适合的方案。
在中医调养方面,针灸和推拿也有不错的效果。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改善气血循环的作用。例如,取“内关”“膻中”“足三里”等穴位,可以有效缓解心悸、胸闷等不适。而推拿按摩则通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放松神经、安定心神的目的。
最后,定期体检必不可少。虽然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但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如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心血管的状况,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睡眠是身体修复的最佳时间,但也可能是疾病的“放大镜”。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夜间现象,实则可能藏着心血管疾病的蛛丝马迹。
心脏是人体的动力泵,不仅需要我们在清醒时爱护它,更需要在睡梦中倾听它的呼声。从今天开始,让我们以中医的智慧为指导,守护健康每一夜,为生命的每一天筑起坚实的屏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或者去医院做更加准确的检查。
参考资料:晚上睡觉时,身体一旦出现4种异常,可能是疾病预警——2024-05-03 20:00·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