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雅笔记

揭秘传统文化背后隐藏的心理学原理

发表时间: 2024-11-01 19:28

揭秘传统文化背后隐藏的心理学原理

“本
来无一物”——禅的启示(一)

“本来无一物”出自禅宗六祖慧能大师那首著名的偈子。当年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湖北黄‫梅东山寺”收徒传教,后来感到自己年事已高,所以准备选一个悟道的门徒来传他的衣钵。一天,弘忍大师召集门徒,命他们回去各自作一首偈子呈上来,写的好的就可以承受祖师的位子。偈子也称偈颂,采用诗的形式,是禅宗的一种语录体,禅僧常通过偈子来传达自己对禅境的体悟,禅宗祖师也常通过偈子启发门徒开悟。当时弘忍大师的弟子神秀已经是上座师,在僧众中有很高的威望,大家都料定神秀会继承五祖的衣钵。神秀领命后作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因为不能确定五祖是否会满意,所以不敢直接呈给五祖,只好趁夜晚无人时偷偷把偈子写在了五祖房间廊子下的墙壁上。第二日五祖看到后知道是神秀所作,明白他还没有彻悟本性,但偈子中透露出的勤修苦学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于是对门徒们说,依照这个偈子去修行是会有好处的。此时的慧能只是东山寺中的一名行者,不是正式的出家人,终日在寺中碓米做苦役,偶然听到路过的小沙弥在念诵神秀的偈子,就问小沙弥偈子是谁作的,小沙弥说是神秀上座,慧能知晓神秀尚未彻悟,于是来到五祖堂前,对人说到,我有一首偈子,请大家也帮我写到墙壁上,就是那首著名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家看后很惊奇,都说想不到这个行者竟然得道了。五祖看后觉得慧能的偈子深契本性,于是就把衣钵传给了慧能。

这是禅宗最著名的一个公案,慧能的偈子究竟比神秀的高明在什么地方?什么是“本来无一物”?这些偈语对心理治疗有哪些启示?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禅”。“禅”跟“道”一样,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出门旅游会看到寺庙的匾额上写着“某某禅寺”,到书店会看到众多“谈禅论道”的书籍,生活中某句话说的稍多一些,我们就会说是“口头禅”,就连喝杯茶我们都会说“禅茶一味”,可见“禅”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骨子里。但要真问问什么是“禅”,恐怕就不是那么好回答的了⁦。按照禅宗自己的说法,禅法源于印度,当年释迦牟尼佛灵山说法,拈着一朵金波罗花,面带微笑却一言不发,大家面面相觑,都不知道什么意思,只有摩诃迦叶会心一笑,于是世‭尊说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于是迦叶就成为了西土禅宗的初祖。到中国南北朝时期,被称为西土第二十八祖的印度僧人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在嵩山面壁九年,传下了四卷《楞伽经》,所以达摩又被奉为东土禅宗的初祖,这就是广为流传的禅宗起源的故事。当然,这两则故事的真实性是有争议的,有学者认为是后世禅宗僧人的附会,佛教内部也有不同的看法,宋代时天台宗就因为祖祖相承的问题与禅宗发生过激烈的争论。著名史学家汤用彤教授也认为达摩的“二入四行”不像是佛教的理论,倒像是婆罗门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禅”?“禅”又包含了哪些意思呢?我们现在所说的“禅”实际上就是佛教思想的老庄化,或者说是从印度传来的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老庄思想的融合发展和再创造。佛教思想从两汉之际进入中国就开始了老庄化的过程,越往后发展,这种倾向性越明显,在这一点上,禅宗最为典型。胡适就曾说过:“中国禅并不来自于印度的瑜珈或禅那,相反的,却是对瑜珈或禅那的一种革命。” 铃木大拙也说:“像今天我们所谓的禅,在印度是没有的。”他认为:“中国人的那种富有实践精神的想象力,创造了禅,使他们在宗教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的满足。”禅学思想到六祖慧能时发展成熟,慧能拓展提升了“禅”的内涵,六祖大师认为:“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认为禅以“无住为本,无念为宗”,这是对印度禅“终日枯坐”,以“定”为主的革新。慧能之后禅学逐渐兴盛,“谈禅论道”成为风尚,禅学思想渗透到了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禅成为了一种生活指导,例如马祖道一的“平常心是道”。无门禅师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百丈怀海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搬柴运水皆是妙道”等。从慧能开始,“禅”不再高高在上,“禅”开始贴近生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

(摘自旧作《静观——走出焦虑抑郁强迫恐惧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