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雅笔记

独家爆料:技压全唐的三首诗,背后的传奇故事大揭秘。

发表时间: 2024-11-01 18:19

独家爆料:技压全唐的三首诗,背后的传奇故事大揭秘。


01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只有寥寥四句二十二个字,但却感情喷涌,感慨万千,意境悲凉,语言苍劲奔放,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绝唱。

幽州台,是战国时期的燕昭王为招揽贤士而修筑,并以黄金作为奖励,吸引天下贤士,所以又叫黄金台

这首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

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当时陈子昂担任参谋一起随军奔赴前线。次年,武攸宜大军驻扎渔阳,也就是今天的河北蓟县。因前军战败,军情危急,不敢向前。

身为参谋的陈子昂挺身而出,向武攸宜直言极谏,要求分兵万人给自己,充当前锋,前往御敌,结果遭到拒绝。陈子昂认为自己是军中参谋,当此危急存亡之际,断不可苟合取容,于是再次进谏,结果不仅再遭拒绝,反而被降为军曹。

报国无门的陈子昂满腔悲愤,于是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想起当年燕昭王礼贤下士,君臣风云际会。曾经的高台上摆满黄金,台下是摩拳擦掌、想要报国的人才。而如今,却是一片荒凉,只有他独自一人站在这高台之上。往前看不到千年前燕昭王这样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也等不来如燕昭王这般贤明的君主。自己空有一身济世之才,却报国无门。

此刻,诗人的心比凛冽的寒风还要冷。面对着茫茫宇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没有谁可以倾诉,没有谁可以理解,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这悠悠天地间,独自流泪,不禁悲从中来,流涕而歌,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我们仿佛可以看见,在那苍茫辽阔的北方原野上,立着一位孤独迷茫的诗人,久久凝望着空旷的原野与那无垠的天穹,空有一腔报国之志而无法实现。诗人仰天追问:这人生短暂,而贤明的君主又在何处?

此时诗人心中的悲哀与失落像潮水一样漫过来,一种旷世的孤独涌上心头,诗人一声长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诗人已是泪流满面。

这首《登幽州台歌》,全诗语言苍劲奔放,极富感染力。俯仰古今,谱写出时间的绵长;登楼远眺,描绘出空间的广阔。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独怆然而涕下的孤寂苦闷与悲哀失落,深深地触动着人心。


02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关于黄鹤楼的传说很多,版本也很多。比如《子安驾鹤》、《费祎升天》、《仙人吹笛》、《橘皮画鹤》等。

大概的意思就是一位仙人喝了一位卖酒人的酒后,为答谢卖酒人,就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只要有人拍手唱歌,黄鹤就会翩翩起舞,许多人便慕名而来,卖酒人的生意也就越做越红火。多年后,仙人回来了,吹奏笛子,黄鹤便从墙上飞出,仙人最终骑上黄鹤,随云远去。卖酒人为了记念这位仙人,便用赚来的钱建了一座楼,名为“黄鹤楼”。

崔颢笔下的这首《黄鹤楼》,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气韵酣畅,情韵悠长,且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一气哈成。被后人赞为“千古擅名”的览胜之诗,为千古传诵之名作,被历代推崇备至。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不假掩饰地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虽然不是定评,但也能说明此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上还有一段有趣的记载,说李白一日登楼观景,欲提笔赋诗寄兴,一抬头看到崔颢留下的诗作,遂罢其念,并说了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弃笔而去。

此事虽未必为真,但有一点毋容置疑,在李白为数不多的七律诗中,曾多次仿效《黄鹤楼》。比如他的《登金陵凤凰台》和《鹦鹉洲》。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鹦鹉洲》

——李白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这首诗作于唐开元十一年。当时,仕途失意的诗人崔颢,游历至此,登上了黄鹤楼。在暮色苍茫中,诗人眺望滚滚长江的浩渺烟波,思接悠悠千载,想逝去之时光,念远别之故土,再想起仙人骑鹤远去的传说,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索寞之感由然而生,积蓄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在诗人笔下,黄鹤楼,无疑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江南名楼。其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物华天宝,千载流芳,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当然也有物是人非、鹤去楼空的落寞。

全诗如行云流水,从仙人驾鹤远去,白云千载,人去楼空,到眼前江流空远,草木茂盛,再到烟波浩渺,乡愁悠悠,整首诗一气哈成,浑然天成,读之令人情思悠悠,意味深远,回味无穷,拍案叫绝。

03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唐代诗人张若虚一生存留于世的就两首诗,一首是《代答闺梦还》,一首就是流传千古的《春江花月夜》。

而诗人凭其一首《春江花月夜》,被后人赞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其诗被冠以“ 孤篇压全唐”的美誉。

这首诗的确堪称经典。单从诗的题目:春、江、花、月、夜,就是一幅让人心驰神往的画面。

诗一开篇就紧扣题目展开,描绘了一幅春江花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滟滟随波,皓月千里,江树摇曳,花草遍生。

这如梦似幻的春江花月夜,被诗人描绘得美丽迷人。

面对这让人迷醉的江月之景,诗人不由追问“江畔何人初照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随着月下江水的涌动,夜空孤月的转移,诗情被进一步推进: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离人难聚,月照千里。

相思的离愁别恨,在这月下的江面升起。皓月照江面,也照着天下的离人。

最难消受是离情,最难等待是相思。一个在天涯羁旅难归,一个在高楼相思未了。这份离愁与思念,只怕是连这浩渺烟波的江水也难承受,朗照千里的月色也难寄托。

潭梦落花春己半,而天涯游子又要何时才能归家呢?

江流月影移,共潮而生的孤月升至中天,然后又慢慢西坠。光阴摇摇晃晃,无奈花落幽潭,春光将老,而离人仍远隔天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江流落花悠悠去,皓月千里照离愁,江潭落月,海雾沉沉。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夜,多少离人能乘月归家?又多少离情伴着这残月之光,洒落在春江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