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雅笔记

揭秘王维勤的凌迟瞬间,真实的历史触动人心

发表时间: 2024-10-16 21:19

揭秘王维勤的凌迟瞬间,真实的历史触动人心

《礼记·曲礼上》中有言:“刑不上大夫,法不下庶人”。自古以来,有功名在身的人总是更受人尊敬,在犯法时都会顾及他们的尊严,一般不会公开执行。但在封建制度发展到最鼎盛的清朝,却有这样一位举人,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千刀万剐,凌迟处死,“幸运”地成为封建王朝最后一位被凌迟处死的犯人,而围观的群众却是一片叫好,奔走相告。

众所周知,凌迟是一种相当残酷的刑法,从前只有惩罚犯有“恶逆”“大逆”等等极恶罪行的犯人,才会这样判罚。王唯勤身为一个举子,又有官身,到底犯了什么大逆不道,神怒天诛的事?

原来这所有皆为他咎由自取。其自身过错终致这般下场,实在是应得之果,怨不得旁人。

世纪之交山河动荡

世纪之交,风云变幻,山河震颤。时局动荡不安,往昔的宁静被打破,未来的走向充满了未知与变数。

据史料记载,彼时的中国正值危急存亡之秋,民间起义层出不穷,世界局势瞬息万变,慈禧抛弃家国人民携两宫仓皇出逃。

正在当时,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各地区多被各个外国军队看管辖制,义和团运动此起彼伏,有无数山匪和恶人浑水摸鱼,伺机报复。

虽然八国联军在中国地界烧杀抢掳,侵占领土,然而有中国人犯了罪,仍然是交给刑部来治罪,索性我国执法之主权还未沦丧于列强之手。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国家危亡,普通人身在其中如同暴雨行舟,命途多舛,朝不保夕,随时都可能有杀身之祸,譬如我们今天要讲的李氏一家,便是在这样的时代惨遭灭门。

有记载在庚子年后,刑部接受的讼状陡然增多,大多都是在义和团与洋人冲突时伺机报复的案子,像污蔑他人与“拳匪”勾结,更有甚者,冒充“拳匪”,以信洋教为由伤人。

于这诸多案件之中,王维勤的一案堪称最为骇人。

灭门惨案骇人听闻

王维勤,直隶抚宁县人,身为有功名在身的举人老爷,却不行教化乡里,乐善好施之事,平日只知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以至于县里百姓都对他怨声载道,却对此无可奈何。

成也举人,败也举人,清朝是封建制度发展到最鼎盛的朝代,也是士阶层地位权力最高的朝代,士农工商,等级森严,阶级分明,可以说只要能考中举人,就可以有一官半职,对阶层的提升可以说是堪比鱼跃龙门,哪怕是小小的知县,也都再也不是任人鱼肉的平民了。

譬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是清朝小说家吴敬梓为了讽刺这一社会现象而创作的。

文中范进中举后,他的岳丈前倨后恭,邻居们也对他前呼后拥交口称赞,从前那些被唾弃的缺点竟都变成了举人老爷的优点,更有从前高攀不起的乡绅直接来赠送房产银两,而范进在巨大的惊喜下竟喜极而疯了。

虽然是具有夸大意味的杜撰小说,也没有真的范进这个人,但也可以想见在当时士人受到的追捧和普遍的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


如果王维勤只是个平头百姓,那他也只能行些小恶,最后的结局也不会如此凄惨。可他成为了举人,有了权力在手,但他的道德却不能匹配他手中的权力,并不能使他克制自己的欲望,最终作茧自缚。

况且李家资产颇丰,这也使王维勤生了贪婪之心,想要倾吞其家产,平日里与他有些许嫌隙却并无深仇大恨的李氏便遭受了无妄的灭顶灾。

在义和团运动势不可挡时,王维勤便趁机和两个儿子一起带着义和拳团冲进李家,杀死李家十余口人,并且趁机吞并了李家的家产。

偏偏王家又生了好色的心,只因李家的小媳妇小李马氏聪明伶俐又颇有姿色,王家想要将她留作儿媳,这才留了她一命,让她有机会逃出生天,让李家灭门惨案的破天冤情有了直达天庭的机会。

小李马氏自然不愿蒙羞于贼手,但王家势大,又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地方官同气连枝官官相护,推诿扯皮,不予处理,一连三年都求告无门,简直让人心生绝望,难道一门十余口人的灭门惨案要就此掩盖在污浊的官场之下么?

实际上未曾有,她乃是聪慧非凡且勇气可嘉的女子。其智慧令人称赞,勇气令人钦佩,实乃出众之人。我们只能从记载中的短短一句话中看到,“趁隙逃入京”,她去了京城申冤。然而,一介柔弱女子,竟欲长途奔赴京城申冤,其间艰难困苦之甚,是我们所不难想象的。

在三个不同版本的民间传说中,我们却都能看到大差不差的小李马氏艰辛的伸冤之路,从县衙,到府衙,再到直隶总督府,处处碰壁,最后远上京城,才遇到了愿意为她平冤的好官。

此时的慈禧已经又回到了京城,一切秩序都在缓慢而艰难的恢复,这也为小李马氏的伸冤创造了机会。她遇到了户部尚书兼步军统领那桐,并向其诉说冤情,最终直达天听。

最终,王维勤与他的两个儿子都被逮捕入狱,案情重大,御笔亲书判王维勤凌迟处死,两个儿子斩立决,以抚民心。

在当时有一篇自传仔细地描绘了当时的场景,到行刑的那一天,行刑的长街从东头到西头,人山人海,甚至房顶上都被租用了,用来围观这场大快人心的凌迟之刑。

盖因王家十多年来依仗权势横行乡里,早已是惹得天怒人怨,能看到这平日里嚣张跋扈的三人伏诛,民众们皆是奔走相告,抚掌叫好。

也就在此刻,一位手持相机的外国记者,定格下这张世间罕有且流传至今的影像。王维勤朝着人群,衣不蔽体,满脸尽显绝望之态。

随着刽子手开始行刑,将王维勤的肉一片片割下,这血腥的场面甚至直接吓得一个围观的外国人掉下了屋顶。

其实在此前早有人呈奏,欲废除这残暴之刑罚,然此事尚无定论,尘埃未落。在王维勤被千刀万剐后不久,1905年4月份,清末法制改革,将凌迟这一残酷的的惩罚从法典中删去,彻底废除。

王维勤,就这样“幸运”地沦为最后一个遭凌迟处死之罪犯,臭名远扬,为世所弃。

历史回响绵延至今

历史的回响悠悠不绝,穿越岁月的长河,一直延续至当下。其声虽渐远,却依然在时光的深处低吟,萦绕在我们的心间。

见微知著,这件事也是一个封建王朝大势将倾的缩影,迂腐的封建官僚体制早已成为了社会之毒瘤,昏聩的朝廷早以无力管辖地方。

在新旧世纪交织之时,在社会即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之时,我们该有怎样的律法,该用怎样的选官制度,在当时引发人们广泛的思考。

此外,小李马氏的姓名没有流传下来,但是她勇敢坚韧和不畏强权的精神流传至今,不仅在当时那个黑暗的时代激励了无数人追求正义,也让今天的我们备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