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雅笔记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场跨越时空的诗歌与道教文化之旅

发表时间: 2024-11-15 11:33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场跨越时空的诗歌与道教文化之旅

摘要:谪仙诗人李白一生留下了近千首诗歌,其中有一百多首诗都与道教神仙、道家文化有关。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该诗叙及梦中游历,依次呈示梦中危景,梦中奇景,梦中所遇,因梦生意。同时,它也深深地刻着道家文化思想的印迹。本文通过对富有道教文化色彩的意象分析,探寻其中蕴含的道教文化。

关键字: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兴起于东汉,发展于魏晋,至南北朝时期成熟。道教与中国许多文化都有密切关系。鲁迅在一九一八年致许寿裳的一封信中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有些作品是就与道教内容密切相关。唐代李白信道虔诚,颇有仙风道骨,他的作品中有许多表现神仙、道教的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其中的代表。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一、诗中的仙山

1.瀛洲

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引风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乃居水下。临之,风则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又有《史记.秦始皇本纪》:“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威、宣是齐威王、齐宣王,燕昭是燕昭王,他们都曾经派人入海寻找三神山。而秦始皇在位期间,更是多次派人入海寻求不死之药。

由于仙山在海中,因为烟雾波涛的掩映,显得隐约渺茫,难以寻访。因此李白才说:“烟涛微茫信难求。”文章一开始,就将人带入了一种虚幻的境界中。

2.天姥山 赤城山 天台山 五岳

天姥山在今天浙江省新昌县东南,由拔云尖、细尖、大尖等群山组成。其主峰拔云尖海拔只有817米。天姥山在现代名不见经传,但是在古代知识分子心中却是一座备受敬仰的高峰,是当时文化名人最向往的仙山之一,很多诗人都曾经游历过。根据唐道士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可知,天姥岑,即天姥山是道教的十六福地。中唐元和时期,道士徐灵府在《天台山记》中记载刘晨、阮肇是在天天姥山遇见仙女的。


赤城山又名烧山,形如城堡,石呈赤色,每当晨曦照耀,赤城山满山紫气氤氲,霞光笼罩,故名赤城山。“赤城栖霞”是天台山的八大景之一。赤城山海拔339米,历来被看作天台山南门和标志。赤城山有石洞十二,其中以紫云洞和玉京洞最为著名,道书称玉京洞为第六洞天。

天台山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北部,主峰华鼎山,海拔1138米。天台山是道教仙界人物经常出没的地方。相传远古时代,天台山还是一片荒凉,西天王母娘娘,曾率众仙在此举行蟠桃晏会。时值盛夏,天气酷热,王母下令观世音,叫百花仙子遍种花草树木,以消除暑热。一夜之间,天台山方圆数十公里山区,变得绿树葱茏,鸟语花香。《南岳魏夫人内传》就记载了西王母曾率众仙临诸天台山的场景。


五岳都在道家的“三十六小洞天”内。据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第二是东岳太山洞,名曰蓬玄洞天。第三是南岳衡山洞,名曰朱陵洞天。第四是西岳华山洞,名曰总仙洞天。第五是北岳常山洞,名曰总玄洞天。第六是中岳嵩山洞,名曰司马洞天。

天姥山、赤城山和天台山的海拔都不高,诗人却写作“四万八千丈”。用了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天姥山拔地参天、横空出世的雄伟气势。这样一种虚幻的境界,透露出的是诗人对道教的信仰。他希望自己也能在仙山中遇到神仙,在此炼制丹药,以求长生。

二、诗中的仙居

神仙居住在怎样的环境中呢?李白道:“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的这句诗化用了郭璞的《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洞天是道教称神仙所居住的洞府,在讲仙山这部分中的时候已经提及。在洞天中,神仙所居的是黄金白银的宫阙,台楼宫观总是错金镂彩。

从很多古书中,我们都可以得知道教神仙居住的辉煌。《史记·封禅书》记载:“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杂应》说老君房宇“金楼玉堂,白玉为阶”。金银美玉是道教神仙装饰宫阙的重要材质。道教如此崇尚金银美玉也是有原因的。道家讲求长生不老,而金银美玉是可以炼制成金丹仙药的。《抱朴子·内篇·仙药》载:“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次则诸芝,次则五玉......”《抱朴子·内篇·仙药》又引〈《玉经》说:“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看来金银美玉与道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李白在诗中写的神仙居住的宫阙楼观是镶金错银,金碧辉煌的,具有瑰丽之美。这种瑰丽之美既符合李白诗歌的特点,也表明了李白对道教神仙的向往。

三、诗中的神仙坐骑

李白在诗中提到了神仙的坐骑,有风、凤、鸾、白鹿。

以“风”为坐骑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中:“列夫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列子乘风而行,来去自由。逍遥这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令李白羡慕不已。李白用了“风”这一坐骑的形象,将神仙那种御风而行的逍遥自在表现的淋漓尽致。

“霓为衣兮风为马”也有版本为“凤为马”。鸾是凤凰的一种。凤凰是传说中的瑞鸟。在道家经典《太平经》中记载:“有甲者以神龟为君长,有鳞之属以龙为君长,飞有翼之属以凤凰为君长……”。仙人便以之为坐骑。传说王子乔吹箫引凤,他乘上去后就羽化为仙。仙人以鸾、凤为坐骑在天空悠然来去,体现了神仙道教对自由的追求,也表明了李白对神仙生活自由的向往。

白鹿的样子优美、灵动,与神仙的气质颇有相似之处,也因白鹿这种动物因为稀有常作为祥瑞的征兆。在道教知识系统里面,白鹿也非凡物。《抱朴子》中说:“白鹿寿千岁,满五百岁色纯白也。”白鹿因多作为神仙坐骑而见于道家道教文献,并因此成为道教的一种符号。《楚辞·哀时命》就有“浮云雾而入冥兮,骑白鹿而容与”的记载。

李白是凡胎肉体,受到现实生活的束缚,有世俗人行走的困苦。他在诗中写了大量的神仙坐骑,既形成了他飘逸、灵动、豪迈的浪漫主义诗风,更是寄托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而这种自由生活,就是道家神仙的生活。

四、诗中的道家色彩

全诗有一个主色调,就是青色。写云梯是“身登青云梯”、写云是“云青青兮欲雨”、写天空“青冥浩荡不见底”、写山崖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都离不开青色,而青色与道家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道家的色彩观受到道家思想的支配。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回归自然、返朴归真。而自然的色彩就是青色。青色是道家崇尚的色彩之一。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所以道家追求的是自然色彩的平淡肃静之美。道家崇尚青色自古有之:道家的道服是青色的;老子出关乘坐的是青牛;蜀中的道教胜地也多含有青字,如青城山、青衣江、青神县等;道家认为的长寿之物也多是青色的,在《抱朴子内篇.对俗》中记载:“其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羊,或如清犬,或如青人,皆寿万岁。”

李白的这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包含了许多的道教文化,而这一切都与李白对道教的崇尚有关。李白的一生豪放洒脱,潇洒自在。他求仙访道,想用远离现实的方式逃离权贵的尔虞我诈。我想,也正是由于李白对自由无羁生活的向往,才能有一篇篇豪迈旷达之作。李白,是中国诗坛上永不坠落的巨星。